△ 點擊圖片查看完整內容
近日,《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與2022可持續設計峰會(SDS)聯合策劃的可持續設計峰會系列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辦。棲城設計董事合伙人沈利江受邀參加,與行業內知名綠建專家、建筑師、學者,共同解讀“氣候改變著一切”這一主題,講述氣候和環境變化的當下如何以綠色和可持續設計作為回應。會后,分享及討論內容形成完整“后碳時代漫游指南”發布在UED官方媒體平臺?!?a target="_self">點擊此處鏈接,轉跳原文閱讀詳述】
以下為會議精選:
“氣候改變一切”這個主題背后的形勢是認真且嚴峻的。例如去年,德國西部和我國一些地區發生洪災,今年韓國首爾也發生了洪災。要知道這些地區,都是城市基礎設施非常發達的地方,然而卻居然發生了自然災變導致的基礎設施崩壞問題。
更不用說,今年中國和北美洲的很多地區都出現了突破歷史極值的高溫現象。所以說,今天的氣候變化,不僅僅是全球變暖,還包括副熱帶高壓異常等極端天氣。傳統的基礎設施通常為了應對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自然災害而進行的設計。在這個氣候變化的時代——或者說這個氣候加速變化的時代,對于規劃者和建筑師這些基礎設施的設計者而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01
分 享 環 節
“
gad杰地設計杭州合伙人、創作總監吳克鎖,Atelier Ten資深建成環境設計師、項目經理王如菲分別進行了主題為《高技&低技? 可持續性的形式與材料探索——松山湖悅榕莊酒店項目實踐》、《1.5℃溫控目標下的隱形碳排放》的分享。
吳克鎖先生從總圖、氣候、材料,三個方面講述了位于嶺南的一個酒店項目的可持續努力。從高技和低技兩方面講述可持續性的形式與材料探索,以松山湖悅榕莊酒店項目實踐為例,從可持續的總圖策略、可持續的氣候策略、可持續的材料策略三個角度為我們解讀建筑師在實踐項目中所作的低碳、可持續努力。
△ 活力中心餐廳外擺區
在設計中,他將松山湖的天然環境與酒店的設計理念相融合,為打造旅游+商務的雙重功用性,做了詳盡闡述。無論是從酒店入口處的記憶點塑造,還是酒店結構、功能區分布的合理性,都是靠探索與實地實驗研發形成的最優解。
△ 可持續的總圖策略 ? gad
此外,建筑師還結合嶺南的氣候特點,考慮到氣流設計、植物運用(包括如何選取適合當地氣候的、可控性美觀種類)、陽光照射等,將當地的自然條件與自然風光,很好的融入進酒店設計中,渾然天成,可謂“高軒臨碧渚,飛檐迥架空”。
△ 可持續的總圖策略 ? gad
最后,其針對建筑所用到的可持續材料,及篩選、實踐的過程,進行舉例和闡述,很好地將控制碳排放的理念,在設計伊始便融入其中,打造標準的綠色建筑、做到了建筑真正與新能源接軌的“新概念生活”。
△ 可持續的總圖策略 ? gad
---
由于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在持續增長,設計師有責任做出明智的設計決策,來盡量減少建筑物的溫室氣體排放。王如菲的報告分享了如何減少隱含碳來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她將講解什么是隱含碳、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性、如何量化相關成果。以及由此為導向,建筑師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設計低碳或者零碳建筑?如何通過選擇建筑結構和材料來減少隱含碳排放?
王如菲首先介紹了氣候變化和碳排放的常識,用數據支撐了1.5℃溫控目標的概念(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
? atelier ten
由于隱含碳占建筑總碳排放量的近1/3,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1%,因此比例相當巨大。建筑師在材料的選擇上,有義務去選擇減少隱含碳排放的材料。
王如菲為我們普及了關于北美部分地區——諸如紐約州、加州的碳排放政策。
也普及什么是隱形碳排放。
講述了隱含碳的重要性,和關于它的生命周期評估方法。 通過分析隱含碳的驅動因素,來有針對性地進行隱含碳優化,包括考量混凝土、木材、維護材料、幕墻等等方面。提供減少隱含碳排放的材料策略。
? atelier ten
02
圓 桌 環 節
“
蘇州大學綠色建筑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秀玲、荷蘭注冊建筑師史洋也分別分享了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綠色思潮的日趨變化、氣候變化對鄉村建設的影響。
趙秀玲:我2007年第一次來到新加坡,十幾年來一直研究和關注著新加坡的綠色建筑,對新加坡城市各方面,特別是城市和建筑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深有體會。
眾所周知,新加坡在1965年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之后,在城市發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城市的發展目標是解決各種問題,為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填海造陸,如樟宜機場的用地和現在濱海灣商業區都是填海產生的,新加坡還在繼續填海造陸,緩解用地緊缺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則是新加坡的政府組屋建設,對其公民來說是相當切實的福利措施,很好地解決了80%以上國民的居住問題。
新加坡的政府是非常務實的,因此可能談不上對于這種綠色 “思潮”的回應,而更多是落實到具體的低碳目標的可行性、綜合性實施層面。在建筑領域,如開發可再生能源,同時努力降低建筑能耗,還有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如實踐工程木材建設項目,使用層壓木材材料(MET:Mass Engineered Timber)。這種材料是作為可持續材料推行試點的,這種木材使用可再生森林木材制造,隔熱效果是混凝土的五倍,強度也遠大于鋼材和混凝土。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體育館(The Wave),是東南亞第一座由層壓膠合實木建造的大跨度建筑(屋架跨度72m)。前面看到吳總的分享,講到酒店中使用的木材,從低碳材料的角度而言,我覺得工程木材是新型建筑材料的新趨勢。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體育館 ?趙秀玲
目前,新加坡在建筑節能方面的具體目標是2030年“80-80-80計劃”計劃,即實現3個80%。第一個80%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80%的建筑(按總建筑面積計算)為綠色建筑。第二個80%目標從2030年起,80%新開發項目(按建筑面積計算)為超低能耗(SLE)建筑。第三個80%目標是到2030年,最高等級綠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80%。每一個目標都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路徑,確保目標如期甚至提早實現。
△ 2030年“80-80-80計劃”計劃和實施策略 ?趙秀玲
新加坡應對氣候變化,確??沙掷m發展的特點是在一個國土面積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各個部門作為一個綜合體來設計。新加坡地處熱帶,不僅有高溫高濕問題,還面臨著強降水量問題,尤其是短時強降雨的威脅。例如在規劃上,碧山宏茂橋公園將自然景觀、公園、娛樂休閑空間和防洪排水設施整合在一起,實現空間多功能一體的設計,在城市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排水和儲存。近年來新加坡還重點關注食物自給問題,利用工業化的高科技培育方式,力圖減少對外部市場食物供應的依賴,實現“30-30愿景”,即到2030年,本地出產的農產品可以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
△ 碧山—宏茂橋公園 ?趙秀玲
---
史洋:剛才提到的氣候影響建筑、影響聚落、影響基礎設施的情況,在鄉村的環境會顯得更加直接。因為鄉村的發展依賴于“三生”——生態、生產、生活。所以鄉村是與自然環境有著非常緊密的連接的,所以地域主義的建筑會把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甚至不同海拔的環境中的不同面貌展示出來。
建筑師首先是可以到鄉土的建筑中去學習當地人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所掌握的一些建造智慧。比如在西藏,阿里地區的傳統房子是平屋頂的,這滿足了當地的曬糧食需求,也契合了當地雨水較少的氣候。而到了諸如林芝之類降雨多的地方,房子常會有坡屋頂、吊腳樓木結構。再到牧區,就能看到帳篷。
再者是在認知層面,當下有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例如通過太陽能板、被動式技術等方式,以及剛才趙老師所提到的新加坡無土種植技術,或卡塔爾的工業化畜牧業這種科技化的手段,它們都在逐漸地將我們從所居住、所消費的這種傳統的自然當中割離出來。這是我們未來需要應對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第三個方面是,當我們既學習到了原住民的智慧,又認知了最新的技術,那么我們將如何應用它們?這一點,在當前這個綠色思潮、環境與氣候之間具有思辨關系的時代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典型的思考案例就是,新加坡填海造陸所用的沙,是從柬埔寨購買的,這幾乎掏空了柬埔寨整個國家的自然河流(的河沙)。我們需要思考,當我們的某個地區產生了非常美好的愿景或者自給自足的藍圖,那么它可能會對地球的另外一端帶來巨大的其他的、柬埔寨式的影響。所以如何思考這些新技術和計劃之間的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
“
沈利江先生作為圓桌會議嘉賓,結合近年來的環保事件及棲城設計項目實踐,談起在變化的氣候環境下,于專業領域及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變化。
沈利江先生:從建筑師視角,我對吳克鎖先生的分享很有同感,從建筑師可做的設計和建造動作上關注低碳是很有效的。他其中所提到的技術、材料以及空間層次的邏輯,運用得都非常好。還有個有意思的是,在有限條件下和當地工人一起研究石材“鑿毛”技術,類似因地制宜的措施,都是低碳動作的很好的部分。
整體上,我認為目前火熱的低碳措施應當以一個恰當的方式進入到建筑領域,從而避免成為一種夸大的政治正確。在過去的兩三年里,雙碳已經成了一件非常熱鬧的事情,我經歷過各種產業風口,在運動式推進后,也看到很多糟糕的結局。不過,我也能理解一個產業初期的泡沫的必然性。以我來看,除了產業性關注以外,還需要一個良好的基本面——實現雙碳目標的社會共識生態,要涉及到一系列的動作。比如,在不降低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形成一些低碳共識,養成積極的良好生活,有不少城市正在做很好的案例。
比如上海,它建成的十五分鐘運動生活圈,正在改變這個城市的居民生活方式。我經常去黃浦江濱江綠帶活動,它有個運動者休息站叫望江驛,結合了衛生間、沖淋、飲水、醫藥箱和急救設備,閱覽室和兒童友好點等,這些都是免費的且設施維護得很好。徐匯濱江綠帶這里還有密集的藝術館和公共運動場,每天都能吸引大量的市民。我看到的是,這個城市時間段的生活變化,比如晚飯后和周末:以前是集體在弄堂口納涼,后來是一家人去大商場蹭空調,現在他們去濱江跑步騎車和走路聚會,是更加良好的生活。這個是被引導和吸引過去的,它是策略——政策、規劃、建筑等方面共同設計的,一個很出色的低碳大設計。
同樣,在政策法規制定層面,也是有很多可以優化的空間的,舉例說:很多一線城市已經在執行“地上車庫是可以不計容”的政策,這就是個很環保的政策——建設中把車庫放在地面上,能夠大量減少地下開挖,節約建設成本、減少碳排放。我非常愿意接受這樣有益、積極的政策。
棲城設計也做了不少近零碳園區和建筑,從成都騰訊大廈到南京華能清潔能源園區,還有最近剛落成的上海澳朵花園養老社區等等,都是在技術上獲得了各種綠色評級標準。我們在養老社區上研究更多的是,如何在運營期間減少能耗、實現空間復用、提升管理成本的效率。我們最近有三年時間一直在做這個研究課題,一些成果也在公眾號里分享了出來。設計能否實現運營的低投入和消耗,讓收益回到社區居民生活,是我理解雙碳計劃的一個部分,而且是目的一部分。
- end -
關于棲城 —— 棲城設計在中國深耕19年 一直致力于專業縱深,產品思維和藝術性的融合 創作優秀設計作品 在健康住區、城市更新、文旅規劃、室內景觀領域業績卓越 在產業辦公和康養領域尤其突出 以專業而系統的解決方案創造價值 ——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 業務 - info@gn-int.com 13166198231 楊小姐 - 媒體 - press@gn-int.com 17319107147 許小姐 - 招聘 - 關注我們 Follow us 微博:棲城設計
hr@gn-int.com
官網招聘主頁